怎么看待《穆斯林葬礼》这本书?,穆斯林的葬礼看的恶心是什么

《穆斯林的葬礼》是霍达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,最初发表于《长篇小说》季刊,1988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。这部小说以回族手工匠人梁亦清的玉器作坊奇珍斋的兴衰为主线,在历史背景下描写了梁家三代人不同的命运变迁,表现了主人公为追求理想和事业而发出的蓬勃不息的命运意识。

小说通过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、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,展现了穆斯林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人生历程。它不仅是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兴衰史,也是对信仰和坚持的深刻探讨。作者霍达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,通过冷峻的文笔,深情回望着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,展示了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激烈碰撞和相互包容。

《穆斯林的葬礼》获得了1991年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茅盾文学奖,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,具有催肝裂胆的艺术魅力,读后令人荡气回肠,留下深沉的思索。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,更是了解中国穆斯林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文献,值得细细品味亲爱的读者们,今天咱们来聊聊一本颇具争议的书——《穆斯林的葬礼》。这本书,有人捧上天,有人踩到泥里,究竟是怎么回事呢?咱们就一起来探究一番。

一、争议的源头:题材与人物

《穆斯林的葬礼》是霍达的代表作,讲述了北京一个回族家庭六十余年间的兴衰历史。书中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,用中国传统的两个意象玉和月代表韩子奇和韩新月,穿插记叙前后两代人的身世。这本书在1991年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,一时间成为了文学界的宠儿。

关于这本书的争议也由此而来。有网友表示:“还没故事会好看。”这不禁让人疑惑,一本获奖作品为何会如此不受欢迎?

二、人物塑造:悲悯与良心

在《穆斯林的葬礼》中,作者霍达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。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明,个性鲜明,但也有人认为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缺乏悲悯与良心。

例如,梁君璧是旧社会妇女的一个代表,文化水平不高,没有大格局和先进的理念。但她仍然将不是自己女儿的韩新月养大了。按理来讲,中国旧社会妇女没文化是个很令人难过的事实,她们受到的教诲都是三纲五常的产物,这让她们迷信,贯彻着腐朽的礼治秩序。但即使如此,中国旧社会也涌现出了许多有独立人格的女性。梁君璧虽然没文化,但她对韩新月的关爱却让人感动。作者在书中对梁君璧的描写却显得有些冷漠。

三、情感表达:感叹号与炸裂

在《穆斯林的葬礼》中,作者霍达运用了大量的感叹号和夸张的词语来表达人物的情感。有网友表示:“感叹号太多了,比如:在君壁与冰玉争吵场景中,每个人物都有大量的情感冲突和复杂的思想交织。但作者将笔墨的重心放在了新女性身上,在语言与心理上一齐输出冰玉的思想。然而这位新女性”的思想却是十分炸裂的,这让读者找不到认同感,便连带对作者一并产生了心理抵触。”

这种情感表达方式,有人认为过于夸张,有人则认为这是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描绘。但无论如何,这种表达方式确实让一部分读者感到不适。

四、价值观:三观不正与盲目求爱

在《穆斯林的葬礼》中,作者霍达对人物价值观的描写也引发了一些争议。有网友认为:“这位新女性啊,高知追求自由恋爱,坚定爱情至上,高呼每个人都有爱的权利”,却完全忽视了他人维护爱与家庭的权利,把立体的姐姐片面地看作封建残渣。这些批判我认为都是合情合理的,但这是否代表作者是赞许这些呢?不,我认为她淋滴地展现一个激进过头盲目求爱的青年形像:被自己不可遏制的爱蒙蔽了双眼。”

这种价值观的描写,有人认为作者在为不伦之恋开脱,有人则认为这是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描绘。但无论如何,这种价值观的描写确实让一部分读者感到不适。

五、瑕疵与优点

《穆斯林的葬礼》这本书,虽然存在一些瑕疵,但不可否认,它也有许多优点。

首先,这本书的题材独特,以回族文化为背景,展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。其次,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明,个性鲜明,让人印象深刻。再次,作者在描写人物内心世界时,运用了细腻的笔触,让人感同身受。

当然,这本书也存在一些瑕疵,如情感表达过于夸张、价值观描写引发争议等。但瑕不掩瑜,这本书依然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作品。

《穆斯林的葬礼》这本书,就像一面镜子,折射出了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多元。它既有优点,也有瑕疵,但无论如何,它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。亲爱的读者们,你们对这本书有什么看法呢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。

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

暂无相关文章

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

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